2023年3月8日上午,时值“三八”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,哲学所举办了“首届女性哲学沙龙”2023年度学术研讨会,副所长于晓丹出席并主持学术研讨会,所内各处室近三十位女同胞代表共聚一堂,充分展现了女性哲人的独特风采。
研讨会上,副所长于晓丹首先代表所领导恭祝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、埋头苦干,为哲学所科研事业发展,默默无闻、无私奉献的女神们节日快乐。随后,美学研究室主任徐碧辉研究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、所妇工委主任贺翠香副研究员分别做主题报告。

徐碧辉老师的报告题目是:“艺术与生活:边界何在?”她认为,当前一些所谓“艺术”作品,如一些“屎尿体”诗歌和网红书法作品,虽引人注目但难以称为艺术。因为,艺术是涵盖了创作者的艰辛劳动和长时间的积累的。艺术与生活应该是有边界的,不能将生活中的俗常搬在艺术平台上就称之为“艺术”。

贺翠香老师的报告题目是:“何为女性?——当代女性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”。她认为,当前对女性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类:一是以生物学上的生理差别为基础;一是社会建构派,即认为性别是后天塑造的。她重点阐述了波伏娃、朱迪斯·巴特勒等社会建构派的观点,即认为女性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身份是由社会建构的,是成长环境中的话语实践、行为规范不断重复的效果。此外,她还讲述了“女性到底想要什么”的精神分析学要义,评价了弗洛伊德、拉康等人对女性性意识的分析内容。

两位女性哲人的精彩报告,引发在座的女同胞们热烈讨论和激烈辩争,大家竞相发言,充分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,可谓百花齐放,百花争鸣。最后,沙龙在副所长于晓丹的总结讲话中圆满结束。正如她总结的,“首届女性哲学沙龙”为我们哲学所的女性哲人搭建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,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渠道,展现了我们哲学所女性哲人的独特风采,聚焦了我们哲学所女性哲人的睿智力量。哲学所的女同胞们更期盼这样的学术沙龙可以多办几次,越办越好。

(文:贺翠香)